一是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及变化。
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制订计划来履行她的全球责任。因此,中国和西方强国的监管理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趋同,尽管当前两者尚未完全趋同
最后,作为全球交易者,中国需要确保它参加的所有地区性贸易协定都符合全球规则的要求,这也充分体现了她自身的利益。所以它应该为保护外国投资制订更加有力的规定。如果处理不当,那么会产生出各种公开或隐性的帝国主义,在最坏的情况下甚全会引发武装冲突。我没有列出所有对中国最重要的政策领域,但是以上四点是中国面对的最主要问题。第二,帮助建立一个支持全球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全球金融体系。
然而,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。这对于中国本身和它在全球的地位具有何种意义?要想回答这些问题,我们必须从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入手。建议今后一段时间内规定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应高于平均支出水平,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用于三农的比重。
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提高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,从而使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能持续增加。 (本文作者: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) 进入 张卓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通货膨胀 物价 。可见,低收入群体的CPI上涨率要高出平均CPI上涨率不少。2011年2月,国家统计局决定调整CPI的权重,居住类提高4.22个百分点,这是走向反映客观实际的重要一步。
否则,无法解释中国房价飚升(2009年上涨25%,2010年上涨15%左右)和CPI2010年7月起连续半年多上涨3%以上,且预计2011年第1季度CPI上涨率将达到5%左右(1月份为4.9%)。一般估计,今后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,农产品价格仍将呈上涨态势。
而如果要这样说,则似乎需要加三个前提条件,一是今年整体经济不因追求两位数增速而出现过热,货币发行过多。因此,一些物价工作者和经济学家主张计算低收入群体CPI,并曾作过试算。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做好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,这是完全正确的。目前中国通货膨胀仍属温和型,CPI上涨率还略低于改革开放32年平均5.6%的上涨率,但仍需高度重视,切实治理通货膨胀,努力稳定物价水平,保证国民经济在稳定中发展。
三、关注物价走势,不要像2010年那样过份肯定CPI是前高后低 2010年在物价宣传解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教训是,一些官员在年初和年中过份肯定CPI上涨率能控制在3%和前高后低走势,很多人都一口咬定7月份CPI上涨率见顶,而实际情况是CPI上涨率超3%和出现前低后高情况(下半年7月后各月均高于7月份的3.3%),从而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。三是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不出现井喷式上涨。计算低收入群体CPI的好处是可以据此发放物价上涨补贴和提高最低保障标准。第一,房价变动没有在CPI中很好反映。
2010年四季度,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.5%,比四季度CPI上涨4.7%高5.8个百分点,所以低收入群体感到物价上涨不像公布的平均统计数字。这样做,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,建议能逐步开展这项工作。
这两年,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,城区的房价成倍上涨,房租也成倍上涨,使到城市谋职者的生活费支出压力很大。四、力促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,稳定物价总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,历次通货膨胀和物价大幅度上涨,都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。
有资料显示,北京市2007年7月CPI上涨率为2.1%,而占10%低收入层CPI上涨率为6.3%。重要原因是没有把自住房房租算到CPI指数中(美国计算CPI则把居民自住房也算房租,所以他们的居住类权重占CPI的四成),而如果把自住房房租算进去,则居住类权重至少占三成。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。一、中国2011年已出现通货膨胀 当前,中国已出现通货膨胀,现在面临的是治理通胀问题,而不是防止通胀的问题,要防止的是通货膨胀向恶性发展。第二,中国还有大量的低收入群体,他们的恩格尔系数高,食品支出比重高,而这次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是食品价格。可惜这一重大战略方针有时落实不够好,比如有时财政支出中用于三农的部分还达不到平均增长水平。
我个人认为最好现在不要过于肯定今年物价走势是前高后低。他们当时的根据是,价格翘尾巴因素是前高后低,但对当年新涨价因素估计不足。
因此,为稳定经济、稳定物价,应更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,增加农产品供给。在中国,不仅过去和现在,就是在可预见到的一二十年内,CPI上涨都是并且将是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。
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占用耕地过多,今后中国粮食、棉花、肉类、植物油、蔬菜等供应都是偏紧的,植物油已有2/3依靠进口。2010年8月CPI上涨率为2.8%,而占10%低收入层CPI上涨率为4.2%。
2011年的情况与2010年有一点很像,即价格翘尾因素也是前高后低,因此有些人又据此而预言今年CPI上涨率走势是前高后低,全年CPI上涨率能控制在4%。中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住房消费在其整个消费支出中占第二位,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,约占1/4多一点(2009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.27万亿元,同年商品房销售额为4.4万亿元),而房价这两年飚升,2009年上升25%,2010年约上升15%,但统计CPI时居住类权重仅为14.69%,明显偏低。二是农业特别是粮食不因严重自然灾害而大量减产从2001年开始,我国各地实行大规模的招拍挂制度,这必然会带来地价的攀升。
房产税的征收标准是什么,该如何征收,在实际操作上 都存在很多困难。(window.slotbydup = window.slotbydup || []).push({ id: u6927290, container: _8uh0i7n5px8, async: true }); 来源:浙江日报 进入 周天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房价 。
其次是确立产权,延长使用年期后,明确耕地、宅地、林地等,可以交易、继承、抵押、出租、入股等等。其次是保障房建设目标与资金的矛盾。
目前的房价调控措施,效果究竟如何,尚且有待观察,但这些并非治本之策,应该考虑如何进行根本性改革。房价如果继续上涨下去,将不仅是经济问题,而是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。
资金从哪里来,如何进行融资?这是个很大的难题。试想一下,假如我们的土地也实行市场化供应,集体土地可以直接入市,土地供应就会多元化,房价不至于会这么高。2010年房价虽然进行了调控,但是仍然增长了15%,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。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增长太快,2009年地方土地出让金是1.6万亿,2010年达到了2.9万亿,增长了1.3万亿, 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大。
在目前的 税收体制下,地方财政对土地依赖越来越大,中央虽有调控的决心,但是各地的执行却是个问题。只有这样,才 能把推高地价和房价的动力机制改变过来,使房地产经济良性运行和发展。
第四是以税代金,取消土地出让金,代之以征收房产税、土地房产交易增值税等。在高速城市化的阶段,土地本来就是稀缺资源,政府为了收取更多的出让金,往往又 会有意识地限制土地供应。
但是政府不愿意降价,流拍了就把地留着,因为 政府相信土地价格还是会上升。正因为如此,中央下决心从严调控,推出了包括公租房建设、房产税试点等在内的多种措施,然而目前的调控措施面临多重两难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